Tel: +86-755-86913119
E-mail: pro@hku-szh.org
深圳:0755-86913388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8:00-17:30;周六、周日8:00-12:30,14:00-17:30;公共假期除外)
香港:+852-67053932
+852-53089332(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8:00-12:30,14:00-17:30;周六、周日及公共假期除外)
E-mail: imc@hku-szh.org
深圳市福田区海园一路(白石路与侨城东路交汇)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国际医疗中心
周一至周日
08:00-12:30,14:00-17:30(法定假期除外)
2025
让黄疸宝宝治疗更温暖
什么是黄疸?黄疸是新生儿期最为常见的临床问题,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的黄染。若黄疸程度超出安全范围,及时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宝宝黄疸了,怎么办?(福音来了)蓝光照射目前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减少蓝光治疗期间宝宝住院所导致的母婴分离,缓解父母由此产生的焦虑情绪,自2025年5月13日起,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新生儿科正式启用了国际医疗中心(IMC)日间光疗病房。符合治疗指征的黄疸宝宝可在白天接受治疗,晚上则可返回家中,享受父母的怀抱。日间光疗:科学治疗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符合指征的黄疸宝宝将按照标准流程办理日间入院手续,接受6-8小时的光疗。治疗期间,家长可全程陪伴并实施母乳喂养。当天治疗结束后,即可办理出院,无需留宿,确保宝宝与父母分离的时间最少。专业团队护航,安全治疗有保障港大深圳医院IMC新生儿日间光疗病房设有四张床位,将由高年资医生在光疗前后对宝宝进行细致评估。病房配备逾十年护理经验的资深护士,提供专职护理服务。所有日间病房均为独立单间的层流病房,为宝宝提供更安全、更洁净的治疗环境。此外,病房内不仅配备了暖箱、蓝光灯、蓝光毯等先进医疗设备,还特别增设哺乳椅、沙发、床旁桌,并提供饮用矿泉水,全面满足家长哺乳和休息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保障宝宝及家长的隐私与便利。适应人群与就诊流程日间光疗适用于经医生评估后,状态稳定且黄疸水平处于中等程度的新生儿。医生将根据宝宝的具体状况,建议您选择即时办理入院或预约次日住院。①在我院产后病区的新生儿,经新生儿科医生评估后,可直接办理日间入院手续。②家长亦可前往新生儿随访门诊、儿科门诊或夜间急诊进行就诊。IMC新生儿日间光疗病房开放时间:每日08:00-19:00地址: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国际医疗中心六楼D区24小时预约/咨询热线:0755-86913333转3820温馨提示:1. 日间光疗病房目前尚未纳入医保范畴,属于全自费诊疗项目。2. 住院需准备物品如下:-干净衣物、包被等宝宝日常的生活用品;-法定监护人(父亲或母亲)的身份证原件。.2025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进口或原研及国产创新药目录清单
专业筑基树权威温情润心守健康进口或原研及国产创新药目录以患者为中心 在追求精准医疗的当下,进口或原研及国产创新药的科学选择对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经过严格研发周期与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的创新药物,以其明确的疗效与可控的安全性成为临床治疗的金标准。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药品市场,如何快速识别这些药成为患者用药的重要挑战。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药学部依托国际化药学服务体系,精心梳理出一份450 余种进口或原研及国产创新药目录清单。清单覆盖眼科、皮肤科、肿瘤科等多科室常见病症用药及罕见病用药,详细标注了药物名称、规格和适用病症;建议有相关药品使用需求的患者,可前往我院普通门诊或者国际医疗中心(IMC)就诊。我们的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将通过个体化用药评估,制定精准给药方案,并提供全周期用药监护服务,包括药物基因检测指导、治疗药物监测、不良反应管理等专业支持,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01国际医疗中心(IMC)*此份目录内的药品仅支持在我院国际医疗中心(IMC)开具,但像针剂、抗菌药物这类特殊药物,必须在医疗机构内使用。另可能因政策规定及药品供应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实际可开药品以就诊当日为准,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02国际医疗中心IMC&普通门诊*此份目录内的药品可在我院国际医疗中心(IMC)或者普通门诊开具,但像针剂、抗菌药物这类特殊药物,必须在医疗机构内使用。另可能因政策规定及药品供应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实际可开药品以就诊当日为准,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03专业把关 安全用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拥有完善且先进的检查诊断体系,能为患者提供全面精准的检查诊断服务。在此基础上,专业医生严格遵循诊断流程,为患者评估是否适用文中提及的药物。开具的每张处方,均会由专业医生与药师共同严格审核把关。医院始终秉持专业循证的科学治疗理念,致力于从众多药物中,为每一位患者筛选出最为适配的药物,全方位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此外,像针剂、抗菌药物这类特殊药物,必须在医疗机构内使用。我院拥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护士,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药物注射。同时,我院配备专业医护团队,提供7×24小时不间断值班服务,全方位守护患者的用药安全与健康。扫码关注 编辑:郑锦洋 一审:李士华 复审:王南松信息来源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药学部.2025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举办周大福慈善基金会捐赠康复中心及唇腭裂慈善手术项目致谢仪式
2025年2月25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举办周大福慈善基金会捐赠康复中心及唇腭裂慈善手术项目致谢仪式,同日,深圳市首个医院康复花园正式启用。周大福慈善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郑家成先生,周大福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袁捷,港大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徐小平、院长张文智、副院长李咏梅、郭岱琦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出席了仪式。康复中心揭幕仪式融入自然与生活的国际化康复理念缔造开放式生态疗愈花园港大深圳医院康复中心由周大福慈善基金会捐赠建设,引进了康复水疗池、步态分析实验室、康复训练机器人、康复花园等国际前沿的康复设施。新启用的康复花园,以融入自然与生活的国际化康复理念,打造了开放式生态疗愈场域,构建起深圳市首个医工融合的户外康复示范基地。该花园汲取新加坡等国际康复花园精髓,融合康复景观设计体系与深圳创新基因,打造出集社区环境模拟训练、多感官认知刺激、生态疗愈干预于一体的国际前沿康复矩阵。康复花园位于医院国际医疗中心一楼东侧后花园,总面积约2380平方米,花园融入多种功能区域,如需专业治疗师指导使用的轮椅训练区、园艺种植治疗区,以及器械运动区,并设置了长度约250米左右的慢跑道,为术后恢复、身体残疾、感官障碍或其他特殊健康状况的人群打造了一个集康复、休闲、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康复花园的每一处设计都融入了人性化关怀,绿植环绕,清新宁静,花园设计考虑了使用者的需求,独具特色的轮椅技能评估训练区,模拟社区真实环境,可开展标准化的手动轮椅和电动轮椅适配评估,进行家属及患者使用训练;园艺治疗区充分考虑了无障碍的需求,可为躯体或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园艺活动为媒介提供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学习相关技能,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回归正常生活。461位患者获免费治疗绽放笑颜重拾自信在周大福慈善基金会捐赠致谢仪式上,来自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的小伟(化名)向郑家成先生赠送了自己的绘画作品,表达对周大福慈善基金会的感激之情。小伟今年9岁,早在未出生时就检查出双侧唇腭裂,小伟一家六口靠爸爸修理电动车维持生活,孩子患病对家庭经济形成巨大压力。幸运的是,小伟出生三个月后,小伟爸爸就得知港大深圳医院举办唇腭裂公益诊疗活动,可以免费手术诊疗,于是在小伟6个月大的时候就带着孩子来到港大深圳医院求诊,医院整形外科邹锡权教授为小伟进行了手术。康复患儿及家属代表为周大福慈善基金会赠送画作及手工艺花束小伟爸爸说,孩子先后在港大深圳医院进行了双侧唇裂手术、腭裂修复手术和牙槽植骨手术,所需费用全部由周大福慈善基金会资助。周大福慈善基金会自2018年开始与港大深圳医院合作,已捐赠资金人民币426.5万元用于资助经济困难家庭的先天性唇腭裂儿童到医院接受慈善手术治疗。患儿来自四川、云南、广西、江西、青海、湖北、湖南、福建、贵州等地,最小的孩子仅 3 个多月大。截至2025年1月,已经为461名经济困难家庭的先天性唇腭裂儿童提供了唇裂、腭裂、正颌等公益手术,支持孩子们恢复正常的咀嚼进食功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绽放美丽笑容。建立深港医疗公益慈善平台提升内地康复治疗水平港大深圳医院自建院以来,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医疗人文精神,建立深港医疗公益慈善平台,得到了周大福慈善基金会等深港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了帮助。致谢仪式上,港大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徐小平先生向周大福慈善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郑家成先生赠送了感谢函。港大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徐小平(右)向周大福慈善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郑家成(左)赠送感谢函周大福慈善基金会是2015年在民政部注册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由周大福珠宝金行(深圳)有限公司发起成立。基金会的资助范围包括医疗卫生、教育及培训、社区发展等公益领域。成立十年来,对外捐赠资金超过2.1亿元,公益服务覆盖国内15个省市,超过600万人次受益。2018年开始,周大福慈善基金会捐赠资金人民币3901.6万元支持港大深圳医院采购国际最先进的康复治疗设备,建立康复中心。目前医院康复中心已建设并开放给患者使用的,包括康复水疗池、步态分析实验室、康复训练机器人、上肢综合训练系统、浸入式多维度感应训练平台、车辆驾驶模拟器、康复训练评估系统(BTE)、感统训练室,以及新鲜出炉启用的康复花园。港大深圳医院康复中心成立以来,每年服务患者约2.4万人次,有效支持先天性骨骼畸形、脑瘫、肢体残障、运动功能障碍、言语障碍、自闭症等残障类别的残障儿童,接受骨科外科手术的患者获得有效的医学康复服务,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缩减手术治疗后的恢复周期。来自广西的软骨发育不良患儿安安(化名),代表罕见病患者向周大福慈善基金会送上了手工花束,感谢康复中心为罕见病患者提供的多种贴心康复治疗。在服务患者的同时,康复中心还透过全国性、地区性及国际性的会议及工作坊,推广教育,以提高内地医疗机构的康复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诊疗服务。.2025
港大深圳医院成功本地部署AI大模型助力医疗智能化发展
近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资讯科技部联合多个科室成功部署并应用了Deepseek系列大模型,分别用于体检报告翻译、临床报告审阅及医疗问答等场景,取得了显著成效。智能化中英文翻译让健康信息无国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际患者选择到港大深圳医院就诊。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一群体,医院资讯科技部与健康管理科在2025新年前共同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本地化部署Deepseek V3大模型,以实现体检报告的高效中英文翻译。据项目负责人介绍,Deepseek V3是一款基于深度学习的语言生成模型,具备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通过对其进行定制化训练,该模型能够精准理解医学术语,并根据上下文语境提供高质量的双语翻译服务。“以往人工翻译一份复杂的体检报告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现在借助Deepseek V3,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且准确率极高。”一位参与测试的工作人员表示。自上线以来,这项功能已服务于数百名患者,广受好评。无论是外籍人士还是本地居民,都对这种快速、便捷的多语言支持赞不绝口。更重要的是,它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还大幅缩短了患者的等待时间,进一步提升了就医体验。临床辅助决策AI赋能医生工作流如果说Deepseek V3的成功应用标志着医院在行政管理层面迈出了智能化的第一步,那么年后Deepseek R1的引入则将人工智能的应用推向了更为关键的临床领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验室(AIBD Lab)执行主任陈培凯博士团队率先在算力平台DeepBay上部署了Deepseek R1大模型。在大年初八新年开工即已测试成功,并于2月15日上线,采用开源后端、API、前端技术搭配,界面优雅流畅并配合医院形象。自上线以来,运行稳定,广受好评,日均查询量达数千次。抢得“头啖鲜”的包括国际医疗部(IMC)的鲁刚顾问医生。港大深圳医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验室(AIBD Lab)他表示:“IMC每天处理大量中英文病历,通过本地部署DeepSeek智能预翻译,再由专家校正,既高效、规范,又能确保数据安全。”这款升级版模型以其卓越的推理能力和知识覆盖面而闻名,特别适合应对复杂的专业问题。在实际操作中,R1被用来协助医生进行病历分析、影像解读以及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等工作。港大深圳医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AI)、大数据、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此前已提前布局,于2023年4月即成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验室(AIBD Lab),并投产自建算力平台,定名DeepBay(深圳湾),拥有>100 TFLOPS CPU及>6600 TFLOPS (FP16) GPU算力,利用先进多节点、分布式作业调度,满足科研、临床双重需求。医院在建二期特设300平方米AI实验区域,可容纳40位研究人员开展科研,将邀请北京、深圳、香港科研团队入驻。近日,医院和光明实验室也初步达成意向,拟联合开展问诊Agent、术中导航、外骨骼、机器人及无人机在各医疗场景的研究及应用。港大深圳医院二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验室效果图骨科医学中心主任杜启峻教授表示:“作为一名骨科医生,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病例资料和影像数据,有时难免会感到压力山大。但自从有了R1的帮助,我们可以更快地获取相关信息,还能得到一些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我们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患者沟通和服务。”此外,有鉴于LLM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未知风险,港大深圳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北京协和医院、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头部医疗、技术单位,近日向主管部门递交了《使用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工具开展医疗服务的规范》的地方标准建议书,提倡基于开放、安全、“白盒”等原则的临床部署标准。据了解,下一步医院将全面推进AI和机器人技术在导诊分诊、检验检查、医学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应用与研究。同时,医院将加快医学工程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具备医学与工程复合背景的高端人才,促进先进技术与临床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智能链条上的医、研、产协调发展。以更好满足跨境患者、国际患者、罕见病患者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及区域投射能力,为医疗智能化及改革贡献力量,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科技引领未来打造智慧医疗新标杆从体检报告翻译到临床辅助决策,Deepseek系列大模型在港大深圳医院的应用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巨大潜力。医院张文智院长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尝试,探索更多AI技术落地的可能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与此同时,医院也高度重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所有部署的大模型均经过严格筛选和本地化改造,确保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同时,医院还建立了完善的监督机制,定期评估系统运行情况,以保障患者权益不受侵害。展望未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将继续秉持“卓越、创新、信任、关爱”的理念,积极探索新技术与医疗实践的深度融合。除了进一步完善现有AI应用场景外,还将拓展至远程诊疗、健康管理等多个方向,努力打造智慧医疗的新标杆。.2025
对抗“静悄悄的流行病” “港澳药械通”再传福音 | 骨质疏松患者在港大深圳医院接受创新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是一个隐秘在年轮深处的健康杀手,也叫“静悄悄的流行病”,在老年群体中是一种不得不正视的病症。它开始往往没什么症状,但骨量却在慢慢流失,直至骨骼变得松脆,患者常因一个很日常的活动就发生了骨折,更不用说因骨密度降低,全身莫名的多处酸痛了。目前内地常规的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引进全球首款双重机制骨质疏松药物罗莫索珠单抗,骨科医学中心骨关节与运动医学科主任吴尧平为一位78岁的患者首次使用新药治疗。重塑骨骼健康 国际创新药物带来福音根据卫健委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流调结果发现,65岁以上女性中,几乎一半的人都患有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虽然“静悄悄”,但也有迹可循。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 2017)》,骨质疏松主要表现是腰背疼痛、驼背、身高变矮、脆性骨折。患者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再次骨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目前内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减少骨吸收,另一类是增加骨形成。单独使用时,在增加骨密度及降低骨折风险方面,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近日,港大深圳医院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成功引进国际创新药物罗莫索珠单抗(曾用名:罗莫佐单抗),给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为大湾区骨质疏松患者带来了福音。吴尧平主任介绍,罗莫索珠单抗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通过抑制硬骨抑素发挥双重作用的骨质疏松症药,即在促进骨形成的同时抑制骨吸收,快速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发生率。罗莫索珠单抗已经于2020年在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获批上市使用,作用较强且起效迅速、使用便捷,国内和国外多个指南均推荐罗莫索珠单抗作为极高骨折风险患者一线治疗的药物。78岁阿姨重度骨质疏松 术后成功注射新药获益 深圳首位使用罗莫索珠单抗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是78岁的李阿姨(化名),2024年12月27日,李阿姨在家中上厕所时,突感眩晕后不慎摔倒,随即感到右上臂疼痛且活动受限。受伤后第二天,李阿姨到附近医院就诊,检查提示右肱骨外科颈骨折,李阿姨和家人深感担忧。李阿姨的儿子经过多方打听,知道港大深圳医院关节外科主任吴尧平在关节手术方面有经验丰富,曾成功完成多个复杂高难度手术。于是,2024年12月31日,李阿姨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港大深圳医院关节外科吴尧平主任团队求诊。经完善检查显示,李阿姨确诊右肱骨外科颈骨折,必须手术治疗复位,但是李阿姨还有重度骨质疏松,加大了手术难度。为确保手术成功进行,吴尧平主任团队仔细设计了手术方案,2025年1月2日,为李阿姨进行右肱骨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复查骨折复位固定情况良好,李阿姨疼痛得到明显缓解。但是手术中所见严重骨质疏松状态不仅增加了手术难度,也给术后的骨愈合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经验知识告诉医生,如不进行骨代谢的医疗干预,骨不连或延迟愈合将会是康复隐患。吴尧平主任(右一)在进行手术幸运的是,正值港大深圳医院通过“港澳药械通”引进的国际创新药物罗莫索珠单抗在医院新鲜“露面”,李阿姨成为深圳首位获益的患者。2025年1月20日,李阿姨在港大深圳医院首次注射罗莫索珠单抗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进入逐步恢复期。吴尧平教授教李阿姨练习康复动作罗莫索珠单抗需每月进行一次注射,2025年2月19日,李阿姨前往港大深圳医院复诊并接受第二次罗莫索珠单抗注射,她说:“目前感觉恢复状况挺好的,吴教授是特别负责的医生,手术很成功,还教会我做康复动作,真的太感谢他了。”李阿姨注射罗莫索珠单抗港大深圳医院是全国首家“港澳药械通”试点医院,自2021年4月引进首批药械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截至2024年12月,医院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共引进29种药品,18种器械,累计服务患者超5000多人次,这些患者来自北京、山东、陕西、江苏等全国各地,有的辗转全国各地,求医无数,终于在“港澳药械通”政策福利下,带来了治疗的新希望。目前,医院“港澳药械通”试点经验已推广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个地市45家指定医疗机构,将有更多患者受益。.2025
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成功转运第一例患者
新年伊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收到住院患者申请转运到香港的医院继续治疗,经深港双方评估,患者符合转运条件。2025年1月10日,港大深圳医院顺利将患者转运至香港屯门医院,这是“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试行计划”正式实施以来,第一位实现深港两地医院“点对点”转运的患者。患者申请回港继续治疗深港双方共同评估协助患者蔡先生(化名)今年67岁,因有多年咳嗽咳痰气喘症状,近几天加重,且出现呼吸困难和嗜睡,2025年1月7日入住港大深圳医院呼吸内科,主要诊断为肺性脑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重度)、Ⅱ型呼吸衰竭,入院处于嗜睡状态,且存在意识障碍,入院后治疗上主要以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抗感染及祛痰、平喘治疗等。经呼吸内科医护团队悉心治疗照护后,患者病情趋稳。目前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意识状态已明显改善,但仍存在气喘等症状,双侧肺部也可闻及哮鸣音。1月9日,蔡先生和家属温女士向医院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协助将患者转回香港继续治疗。按照“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试行计划”,收到患者转运申请后,港大深圳医院向香港医院管理局重大事故控制中心汇报,经双方专家共同评估,确认患者病情和相关条件符合要求,随即,医院医疗综合科、呼吸内科和急诊科分工协同,按照试行计划服务流程开展转运工作安排。呼吸内科荣磊主任(右一)在急诊科转运现场向李咏梅副院长(左二)汇报患者情况“点对点”直达香港屯门医院降低患者风险提高转运效率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合作快速融合发展,粤港两地居民来往更加密切频繁,跨境医疗需求明显增加,跨境转运直通也成为大湾区居民多年来十分关注的话题和迫切的需求。早在2011年,原深圳市卫生局与香港医管局签署合作协议,由深圳120救护车将患者送到关口,与香港救护车交接,由香港救护车将患者转运至香港公立医院。这样的转运模式效率偏低,时间较长,存在较大的医疗安全隐患。转运现场2023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分别与香港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签署合作协议,提出探索开展救护车跨境直通服务,指定港大深圳医院为试点,将符合转运条件的患者直接转运至香港公立医院,初期试点包括香港屯门医院、香港玛丽医院和香港儿童医院。随后粤港两地政府就救护车跨境直通运送安排积极商讨和紧密合作,并分别于2024年8月和10月进行了两次演练,测试救护车在模拟载送病人情况下的跨境安排。经过共同努力打通各环节流程,粤港政府宣布跨境直通救护车试行计划于2024年11月30日正式实施。跨境直通救护车驶入深圳湾口岸(图源:凤凰卫视)“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试行计划”已实现车辆、医护人员和药械等出入境全面贯通,其中,参与转运的内地救护车已取得粤港两地跨境救护车配额,在持有“两地牌”的情况下往返深圳与香港,内地司机获得香港驾驶证,随车的内地医生需获得香港有限度注册,具备合法执医资质,可在转运过程中开展必要的医疗救治。.2024
国际医疗中心调整口腔科门诊服务
为了满足市民个性化的看诊需求,国际医疗中心口腔科门诊于2024年12月9日--28日期间,周一至周六全面开放口腔服务。国际医疗中心口腔科门诊设有口腔外科、口腔内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为有需求的市民解决牙疼、正畸、矫正、箍牙、洗牙等各类口腔问题。【科室概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口腔科是在引入香港牙科治疗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由深港两地口腔专业人员共同打造的口腔牙齿疾患诊疗基地。集口腔保健、预防、治疗、美容和修复多功能为一体;采用全预约的就诊模式,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科室现开设了牙体牙髓、牙周及粘膜、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种植等多个治疗功能单元,可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口腔诊疗服务。【服务特色及优势】科室引进现今国际尖端的牙科治疗设备,配备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资深专业医师,陆续开展了以口腔显微根管治疗、口腔种植、无痛局部麻醉、颜值改善的正畸或矫形治疗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诊疗项目。同时,在医疗服务方面,科室以改善患者的牙科治疗感受,加强人性关爱,提升服务质量为理念,并从全局出发以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为基础建立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口腔牙齿健康计划。【联系方式】咨询及预约电话:0755-86913388出诊地点: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国际医疗中心门诊V栋1楼预约二维码:可以添加以下企业微信预约(以医生实际出诊安排为准).2024
长期被红斑狼疮折磨,“不死癌症”真的治不好吗?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好发于青年女性、以多系统受累为特征的系统性免疫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患者早期脸上出现皮疹、红斑,两边脸颊看似一个红色大蝴蝶,因此也有俗称“像狼舔过的皮肤”。系统性红斑狼疮并不少见,我国内地的患病率约30-70/10万,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患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而且发病时情况危重,因此导致许多人谈“狼”色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特征是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累及皮肤粘膜、肾脏、心血管、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眼部等全身多器官和系统。患者常见症状包括皮疹、关节痛、发热、肾功能损害等。张丽君主任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复诊由于该病病因至今尚未确定,且具有高度的变异性,不同患者会有各自不同的症状,病情多不稳定、变化快,至今临床上未能有全面根治的疗法。近年来,国际上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新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果,一些生物制剂的合并使用,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作为全国首家“港澳药械通”试点单位,港大深圳医院关注患者需求,2024年9月已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成功引进国际创新药物阿伏利尤单抗,为中度至重度活动性、自身抗体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阿伏利尤单抗是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的靶向Ⅰ型干扰素通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靶向药物,研究证实其对红斑狼疮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够改善患者临床表现,降低疾病活动度,减少疾病复发,同时有助于改善生物学指标(如补体水平、血清抗体等),帮助患者实现更好的疾病预后。港大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张丽君提醒市民提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知,早诊断早治疗对于疾病控制非常重要,但她也呼吁错失了早期治疗的患者不要放弃,坚定治疗的信心。张丽君主任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复诊截至2024年9月底,港大深圳医院已通过“港澳药械通”引进药品26种,器械14种,共有超过4800人次患者获益。信息来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内科部-风湿免疫科.微信公众号
智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