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助力,科技赋能!港大深圳医院通过“三名工程”引进葛均波院士团队
2025年11月5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在门诊医技楼中庭举行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心血管内科团队揭牌仪式。葛均波院士及团队核心成员,港大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徐小平、院长张文智等院领导及医院心血管综合内科等相关科室代表参加了活动。
引入葛均波院士团队,是深港医疗资源与内地顶尖诊疗力量的深度融合,将为大湾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专业诊断+创新治疗+人才培育”的深港医疗融合示范方案。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不出深圳,就能享受到国际一流的“院士级”心血管疾病诊疗服务。


作为深港医疗合作“试验田”与国家公立医院改革标杆,港大深圳医院始终以国际化视野推动学科发展。心血管综合内科是医院重点学科之一,过去5年,科室成功引进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皇家布朗普顿医院Dudley Pennell院士心脏影像团队。
依托该团队的国际顶尖影像技术支持,科室成功构建规范化国际前沿心脏影像诊疗体系,将心血管磁共振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临床实践,助力学科快速成长为深圳市重点培育学科。

科室先后成为国家胸痛中心(获ACHS QI全球质量改进奖)、国家心衰中心(国家级示范中心)、心脏康复中心(国家级示范中心)等,成为广东省首家心衰与心脏康复国家级双示范中心,获批国家心肺康复专科护理培训基地,不仅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心血管疾病患者构筑了专业诊断的“第一道防线”,也为此次与葛均波院士团队的合作筑牢了基础。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助理院长心血管综合内科教研室主任 姚启恒教授

本次通过三名工程项目引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心血管内科团队,是心内科发展的里程碑。我们希望双方能在复杂心律失常介入领域加强合作,开展更多领先的研究和技术,共同推动心血管疾病诊疗发展,为患者带来福音。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医学中心教研室主任 谢鸿发教授

葛均波院士心血管内科团队堪称中国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引擎”。葛均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他带领团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打造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与国家级创新群体。

葛均波院士在揭牌仪式现场致辞
其团队始终立足国家卫生健康重大需求,在技术创新与器械研发领域创下多项“第一”:国际首创“逆向导引钢丝技术”,研发出国际首个可降解涂层冠脉支架、我国首个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Xinsorb”等原创器械,后者更成为国产创新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完成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世界首例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等里程碑式手术,近期更成功开展“人工心脏”植入术,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搭建生命桥梁。
在科研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上,团队牵头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建立近1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并成立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推动行业自主创新。团队核心成员葛雷、宿燕岗、朱文青、姜红等专家在细分领域各有专攻,形成覆盖心血管疾病全谱系的顶尖技术矩阵。

2025年11月4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心血管内科团队与港大深圳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开展三名工程圆桌交流会议。
未来5年,港大深圳医院和葛均波院士团队将在复杂冠心病诊治、结构性心脏病诊治、复杂疑难心力衰竭诊疗、起搏电生理诊疗四大核心领域展开医疗、教学与科研的全方位深度合作。
我们团队将通过定期门诊、疑难病例会诊、复杂手术指导、联合查房及远程医疗等多种形式,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国际领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

值得关注的是,临床诊疗层面,港大深圳医院心血管综合内科将引入葛均波院士团队在复杂冠脉病变介入、瓣膜病介入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在现有TAVR、二尖瓣钳夹技术基础上拓展三尖瓣钳夹技术,借助影像组学与三维打印实现个性化治疗。
针对终末期心衰患者,将开展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等先进技术,精准诊断法布雷心肌病等特殊心肌病。

依托葛均波院士团队,港大深圳医院将打造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国家级房颤卓越中心与粤港澳大湾区起搏电生理介入培训基地。同时,联合构建大湾区冠心病人群临床与基因数据库,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应用,助力提升医院该学科在中国医院专科科技量值(STEM)排名。

“病人为先”是港大深圳医院的理念,此次重磅引入葛均波院士团队,不仅能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地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国际一流、高水平、高质量的心血管疾病诊治疗服务,也将助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张文智院长
从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皇家布朗普顿医院Dudley Pennell院士团队的“精确影像赋能”,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的“科技创新加持”,港大深圳医院心血管内科将迎来“诊断-治疗-科研”跨越式发展,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多就医福祉。

微信公众号
智慧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