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首例!港大深圳医院“港澳药械通”可吸收抗菌封套植入临床启用

来源 : 本网 发布时间 :2022-06-08

6月7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体改和基层处获颁“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突出贡献奖。该奖是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同意,专门为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设立的市级表彰项目,也是深圳市首次为重大改革事项设立的专项奖项。


作为深港医疗合作典范,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于2020年11月成为“港澳药械通”首个试点,引进在香港、澳门上市的临床急需药物,造福患者。


近日,港大深圳医院“港澳药械通”再添心血管新械“可吸收抗菌封套”,并成功完成了内地首例植入案例,有效降低了心血管疾病患者植入感染及并发症风险。





“首植”惠及2名港籍患者


心律失常、心衰是常见心血管疾病。虽然心脏起搏器、心脏除颤器植入拯救了很多心律失常和心衰患者的生命,但心脏植入装置可能引发感染,影响患者病情恢复,给患者带来了精神和经济压力。

“可吸收抗菌封套”是一种完全可吸收高分子网状包膜,装载两种抗生素,与心脏植入装置同步植入,会在7天内缓慢释放抗生素,9周内被人体完全吸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感染的风险。

今年50多岁居深港人戴先生,在港大深圳医院心血管综合内科主任姚启恒教授,与心律失常科主任李海鹰高级顾问医生合作下,成为“可吸收抗菌封套”国内首位获益患者。



图片


可吸收抗菌封套



九年前,居住在香港的戴先生突然失去意识,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并被植入了单腔心脏除颤器(ICD)。三年前受新冠疫情影响,戴先生移居深圳,便来到了港大深圳医院就诊。

今年年初,心律失常科李海鹰主任接诊戴先生时,发现戴先生植入心脏起搏器除颤器电量仅剩余约半年时间,并在深入检查时发现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便建议戴先生尽早更换心脏除颤器并植入可吸收抗菌封套以降低感染风险。

为降低戴先生更换除颤器术后感染风险,李海鹰主任与医院心血管医学中心主任、知名起搏及电生理专家谢鸿发教授,姚启恒教授进行远程病例讨论。而当时身处香港的姚启恒教授决定跨境通关来到深圳,完成规定隔离流程后与李海鹰主任合作进行手术。

5月28日,李海鹰主任及其团队为患者逐层分离了原来囊袋,进行了双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安置手术。接着姚启恒教授和李海鹰主任联合迅速将可吸收抗菌封套埋入囊袋。

图片

心血管综合内科主任姚启恒教授(左)与心律失常科主任李海鹰高级顾问医生(右)成功为患者植入内地心血管领域首个”港澳药械通“-可吸收抗菌封套。

手术进行非常顺利。术后清醒的戴先生对医生竖起了大拇指,表示:“现在感觉呼吸都很顺畅,整个人轻松了许多。”

紧接戴先生植入术后,姚启恒教授、刘铭雅顾问医生和赵春婷副顾问医生为另一名港籍患者进行植入式除颤器更换术,并成功植入了可吸收抗菌封套。

香港居民黄先生今年70岁,由于疫情阻隔,已多年未回香港。他曾先后两次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进行冠脉介入治疗,他因心梗后心衰发生室速室颤,在香港医院接受ICD治疗。术后多次ICD放电除颤挽回了生命。

2022年初,黄先生在港大深圳医院心血管综合内科进行常规ICD随访程控时发现电池即将耗竭。考虑到病人年长体胖、基础疾病多,并具有阵发性房扑、房颤,医生建议黄先生进行了ICD更换和可吸收抗菌封套植入。



图片


心血管综合内科刘铭雅顾问医生(右)和赵春婷副顾问医生(左)准备植入可吸收抗菌封套。



这两名患者属于植入器械的高危感染的病例,手术都非常成功。中国内地首例可吸收抗菌封套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了临床应用。在一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WRAP-IT中总共纳入了超7000位可吸收抗菌封套的使用患者,结果显示可降低40%心脏植入性电子装置(CIED)的主要感染发生率,同时也可降低61%囊袋相关的感染。


——心血管医学中心-心血管综合内科主任 姚启恒教授



解除心血管医生“心病”

新械具里程碑意义


心脏除颤器植入风险较大,术中一旦出现感染,医生须为患者尽快拔除整套装置。而再次择期重新植入前,患者需要进行较长时间抗菌药物治疗,这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心脏起搏器感染是所有心血管医生的“心病”之一。使用可吸收抗菌封套可以降低感染风险,并且能在一定时期内降低并发症发生。很高兴将香港使用经验引进到港大深圳医院团队中。随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患者增多,该项药械应用将会让更多国内患者受益,促进心血管医生进一步发展新技术与新研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心血管医学中心主任 谢鸿发教授


截至目前为止,两名患者已经功植入可吸收抗菌封套顺利出院,第三例患者也已经开始手术治疗。

多学科模式下,深港同“心同力——心血管医学中心形成了集诊断、治疗、康复为一体、全方位全年龄学科发展平台,作为多学科交叉平台,在融合多学科智慧,开拓多元化视角,推动专业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随着“港澳药械通加速落地,将会有更多心血管领域创新技术发展,给内地居民及跨境患者带来新的救治希望。

——心血管医学中心主任、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 魏民新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表示:“我国目前年植入心脏起搏器达10万台。可吸收抗菌封套的应用能有效降低植入感染率,对于有既往感染史、合并糖尿病、血液透析、免疫缺陷、肾功能衰竭等感染高危人群意义尤为重大。”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表示,植入感染应以预防为主,一方面要在手术中强调规范化、无菌化操作;另一方面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降低感染发生的概率。


深港携手 +“港澳药械通”利器

湾区患者切实受惠


港大深圳医院心血管医学中心是医院卓越中心之一,以香港及内地优秀的心血管医学专家为核心,组建了集心血管疾病专业医疗、科研、教学和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一站式”高水平心脏专科治疗服务。

由姚启恒教授带领的心血管综合科团队现为深圳市重点培育学科,2019年引进“三名工程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Dudley Pennell院士团队,获选为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示范“心衰中心、心脏康复中心、房颤中心”。胸痛中心2020荣获 ACHS QI 全球质量改进奖。姚启恒教授所发表的科研文章在2021年获批为“心力衰竭十大临床研究之一”,并在2022年东方心脏病学会议获评为第九届“东方新星”。



图片


心血管综合内科主任姚启恒教授(右一)及其团队开展手术中



2021年11月,由著名电生理与起搏专家李海鹰主任领衔的心律失常科开科。科室成立半年以来,成功在医院带领其团队开展多项国内先进心律失常方面诊疗技术,如Micra无导线心脏起搏系统植入手术、希浦系统起搏手术、经皮ICD植入;复杂心律失常消融、心腔内超声指导下左心耳封堵等。李海鹰教授亦是左心耳封堵全球带教专家。



图片


心率失常科主任李海鹰高级顾问医生(左一)及其团队开展心律失常相关手术



在“港澳药械通”政策下,截至2022年5月30日,港大深圳医院已引进包括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液、阿培利司薄膜包衣片、布地奈德缓释胶囊等13种临床急需进口药品,以及磁力可控延长钛棒、标点-內窥镜染色标记墨水和可吸收抗菌封套等9种进口医疗器械,为大湾区内产科、血液内科、肿瘤科、骨科等患者带来福音,已有逾700人次享受试点政策福利获得及时救治。受惠患者中,近40%来自深圳市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