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Dudley Pennell院士心血管影像精准医学团队”揭牌仪式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举行。揭牌仪式上,港大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徐小平致欢迎辞。
港大深圳医院通过引入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Dudley Pennell院士团队,不仅在临床服务,也在教学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打造高水平的心内科。这也是港大深圳医院继呼吸内科、骨科、临床肿瘤中心、生殖医学中心、肝胆胰外科、乳腺外科、儿科之后,引进的第8个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团队。

引入心血管影像国际顶尖团队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CL)在心血管领域排在英国大学之首。英国国家心肺研究所(NHLI)是享誉全球的心肺医学研究部门之一。英国皇家布朗顿医院(RBH)是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心血管科学的临床服务医院,其心血管磁共振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心血管磁共振中心,其临床服务量和研究产出均位列全球前三位。
此次引进的“三名工程”团队的学科带头人Pennell教授,是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心脏病科教授,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也是英国国家心肺研究所心血管磁共振部主管。
Pennell教授是心脏病学、核医学和放射学专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磁共振,特别是心肌病的评估和分型、心肌铁负荷测量、去铁胺疗效评价、冠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检查和评估,以及心肌灌注成像。
他发表研究论文和会议论文超过800篇,因在该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国际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CMR)金质奖章以及英国国家心肺研究所最佳研究奖(2008及2012年)。同时,他也是国际心血管磁共振学会前主席,《心血管磁共振杂志》前主编;在欧洲心脏杂志、美国心血管病学会杂志、循环、心脏病等学术期刊担任编辑。此外,他还在欧洲心脏病协会、英国心血管磁共振协会、国际医学磁共振协会等十多个国际组织担任委员或主要成员。
团队成员还包括:任职于英国国家心肺研究所磁共振部及英国皇家布朗顿医院的 Raad Mohiaddin教授。他一直致力于发展和应用影像技术进行心脏病诊断,特别是心血管磁共振技术。在1991和1993年,他被国际医学磁共振协会授予William S. Moore 奖章,以表彰其杰出贡献。
英国国家心肺研究所生物医学影像学教授,心血管磁共振部创始人之一以及物理学主管David Firmin教授。他同时任职于英国皇家布朗顿医院(RBH),在1984年作为始创成员建立了RBH的磁共振部门。他领导了一系列前沿的研究,包括粥样硬化斑块成像、快速和交互式心血管磁共振、冠脉成像、心肌灌注成像和组织特征分析,发表相关文章超过350篇,其中研究论文多达170多篇。
英国国家心肺研究所超声部主管、心血管病学Roxy Senior教授,他同时担任英国皇家布朗顿医院超声部主管,兼任英国诺域治公园医院超声部主管。他在心脏超声方面有长达25年的临床经验,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超过250篇,主要研究领域为心衰、冠脉疾病、心脏瓣膜病以及急性冠脉综合症。
英国国家心肺研究所心血管基因及基因组学工作组组长、英国皇家布朗顿医院Stuart Cook教授。他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心肌疾病的基因诊断,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心电异常和心衰。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放射诊断学系临床助理教授、玛丽医院放射科荣誉顾问医生Ng Ming-Yen。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高级讲师Taigang He。英国国家心肺研究所心血管磁共振部研究型护士Carman Chan。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放射诊断学系临床助理教授Varut Vardhanabhuti。原美国德州南部放射学公司董事、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放射诊断学系荣誉副教授、顾问医生谭筱林。
25岁急性心肌炎患者闯过“生死关”
2019年6月13日傍晚,25岁的刘女士(化名)因为发热、腹痛腹胀、呕吐持续2天未缓解,被家人就近送往港大深圳医院看急诊。“来医院之前已经发烧到39度多,之前以为是普通感冒,就没在意。到后来非常难受了,家人就把我送到了医院。”刘女士回忆。
经检查,刘女士的心电图异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肌钙蛋白严重高于正常值、血压偏低,经诊断为急性重症心肌炎,情况危急。刘女士被立即收治住院,6月13日当晚便被送入心内科重症监护室(CCU)。
心内科医疗团队给予了刘女士对症支持的药物治疗,并通过即时心脏增强核磁共振(MRI)检查等方式,迅速明确急性心肌炎的诊断及心肌损伤程度。随着药物的起效,刘女士的病情逐渐稳定。医疗团队后续又逐步滴定改善心脏损伤药物治疗。6月27日,刘女士康复出院。
“我之前身体一直挺健康,这次病得这么重,真的没想到。”出院后,刘女士才得知她住院期间,曾被下过病危通知书,“真的要感谢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10月29日,刘女士回医院复查心脏核磁共振,结果显示她的心脏恢复良好。
六旬老人闯过“心源性休克”难关
65岁的万先生(化名)因为间断性发生胸痛5个多月,在家乡重庆就医,检查结果显示:其“左主干+三支血管病变”,为冠心病。
“老家的医生说我需要做手术,但是我儿子远在深圳工作,怕没人照顾。所以儿子让我来深圳的港大医院治疗。”2019年9月底,万先生到港大深圳医院住院。
港大深圳医院心内科医生团队为万先生提供了几种治疗方案。因为害怕开刀,万先生一家人最终选择不需要开刀的微创治疗方案——冠脉介入治疗(PCI)。由于万先生的心功能较差,在介入手术过程中,他发生了心源性休克,情况危急。医生团队采用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对病人进行抢救,术后,病人被送往CCU。
术后的治疗同样惊心。一方面,介入手术后心血管内放入了支架,病人需要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另一方面,病人同时存在消化道出血,抗凝药物的剂量又必须严格控制。医护团队不断在“抗凝”与“预防出血”之间找平衡。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最终万先生转危为安,逐步康复,并于2019年10月出院。
不出深圳 让市民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
据港大深圳医院助理院长、心内科主管姚启恒顾问医生介绍,科室是港大深圳医院六大卓越中心之一。从2012年7月开业至今,诊疗服务量不断提升。2018年门诊量6万余人次,住院量2700余人次,介入手术1100余台。目前已成功通过国家胸痛中心,国家心衰中心和国家康复中心的认证。
心内科目前已开展的诊疗服务包括:心内科常见病、危急重症和各种疑难心血管疾病、能完成各种复杂高危冠脉介入治疗、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起搏器、埋藏式除颤仪及三腔起搏器的植入,各种常见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开设24小时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
“此次引进Dudley Pennell院士心血管影像精准医学团队,是期望借助英国顶尖的心血管影像技术,为心脏病人提供创伤更小、结果更精准的诊断服务。” 姚启恒顾问医生说,通过合作,将帮助港大深圳医院心内科在以下5个方面“迈上新台阶”。
一是心力衰竭的诊断更精准。将先进的心脏成像技术与遗传学结合,令放射医师可以进行高度准确的诊断,为心脏病学医师提供高度个体化分析。
二是引入先进的无创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技术。目前,冠心病一般通过电离辐射来诊断,但这种操作有较小但显著的并发症风险。引入“三名工程”团队后,港大深圳医院心内科计划建立负荷心脏磁共振(CMR)和负荷超声心动图服务技术,同时还包括核磁共振(MRI)兼容踏车测力计。这样可以减少在检查过程中患者的辐射暴露,同时减少检查期间患者所用的药物,还可以提高心脏疾病诊断的精确度。
三是建立心血管核磁共振(MRI)和CT的专科医生培训中心,培养医学人才。四是计划建立基因数据库,用于比对已确诊心肌病的患者。进行亲属间的筛查,以期发现心肌病患者的亲属中是否有罹患早期心肌病的家人,以期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五是开展心脏磁共振研究。
通过不断提升临床服务水平,令市民不出深圳,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